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特殊教育留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特殊教育留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為什么要去美國留學?
1.美國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是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而且有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學,世界大學排名中,前10位里面是有8所是美國的大學,另外這些大學涵蓋的課程數量和范圍也非常驚人。而且美國的教育方式與國內的教育方式不一樣,美國的大學教育方式更加注重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里你可以開闊眼界,了解最前沿知識,培養(yǎng)領導能力,增強競爭力;
2.每年都會有非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來美國留學,這里也是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所以也是在側面印證了美國的大學教育質量是優(yōu)秀的;
3.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可以選擇申請的獎學金比較多,高校獎學金(校內獎學金)分為非服務性獎學金(Non-Service Scholarship)、服務性獎學金(Service Assistantship)和學校***(loan)三種。絕大多數的美國高校研究生院,都設置前兩種資助。雖然并非所有學院的此類資助都能覆蓋一年中的全部費用,但多數都在全部金額的2/3以上。而且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是有一定的申請條件,但是優(yōu)秀的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上一定的申請手段,是可以申請到的;
4.美國的學校主要是分為私立和公立兩種形式,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另外美國的大學有學院又有大學,有兩年制大學又有四年制大學,有研究生教育又有職業(yè)教育。學位有準學士學位、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到博士學位,博士后;
5.美國的大學對于學生***用的是學分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積累足夠的學分,就是比較快捷的畢業(yè)方式了;
6.學校的很多專業(yè)間是可以自由進行選擇和切換的,有充足的和寬裕的時間讓學生更加認清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7.通過專業(yè)認證機構管理和規(guī)范各類院校,承認院校之間的學分轉換;
8.提供勤工儉學機會,幫助學生減輕家庭負擔,增加社會經驗和能力;
9.各民族多元文化組成平等、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融入;
10.一旦獲得學生簽證,就有機會工作、申請移民,家屬也可同時赴美;
中國留美學生,九成不在一流大學,七成難在美立足,這是真的嗎?
謝邀。雖然題主的說法只是一個概述,一流大學、九成、七成這種說法和數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但從定性的角度來說,這種說法基本符合現實。
雖然沒有權威調查機構去做實際調查和數據統(tǒng)計,但這不妨礙我們可以大致對這個現象做出一些比較接近現實的評估和評述。
一、目前,國內最近十年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有幅度不小的增加,據教育部數據,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的學生有54.45萬人,大約三分之一是去了美國。也就是說,去了美國的超過15萬人,如果把全美排名前五十位的大學稱為一流大學,那么,能進去這些大學的人數確實不會超過10%,粗略估計大約不會超過1萬人。美國大學真正的留學生大戶是那些公立性質的州立大學和地方院校,而這些州立大學排名全美前五十的并不太多,多數是排名百名左右或者之后,地方院校則往往排名更要靠后。所以,“九成不在一流大學”這個說法可以認為基本成立。
二、通常,留學生要在美國立足,是需要一定資本的,美國的工作機會,除了很優(yōu)秀的留學生,其他人確實不容易拿到。一來本來美國經濟也不太景氣,工作機會并不太多;二來美國自己教育非常強大,人才供應比較充足,留學生要立足,除了自身比較優(yōu)秀,還要求學歷較高,至少碩士或者以上;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限制條件,比如一些州就有一些針對留學生的特殊規(guī)定。基本可以說,要在美國立足,進入一流大學和碩士以上是兩大基本條件,這兩個基本條件就卡住了大部分人。所以,要說“七成難在美立足”不但基本成立,應該說可能還顯得比較保守了。
三、留學生質量相對十年或者十五年前有下降,這個是基本可以確定的事情。還是教育部的數據,2017年自費留學的占總人數的91.5%。大量自費出國留學生,水平必然嚴重的參差不齊。不少在國內考研失利的人也可以成功申請到國外大學的研究生,然后出國讀研,提升自己。
四、中國經濟增長一直強勁,國內機會比美國多得多,這也使得大量留學生愿意回國工作,而不是留在工作機會相對很少的美國。
當然,不管如何,去國外學習也是一件好事,無論進什么樣的大學。而學成回國,效力祖國,則是足以稱道的行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特殊教育留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特殊教育留美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9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