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傳統(tǒng)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傳統(tǒng)教育派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論”為發(fā)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內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觀點都是以“心性論”為基礎。孟子之“心”可視之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復其本性。這可稱之為“正是”。孟子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正是”的過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發(fā)揚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為人師,熱愛教育事業(yè),基于教學實踐經驗,形成教育思想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
孟子認為人性先天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為仁義禮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來就有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這個意義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進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兩個發(fā)展方向,發(fā)現、保持、擴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發(fā)展 ,就會成為君子;意識不到仁義禮智植根于自己內心,不注意發(fā)掘培養(yǎng)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脹,就會成為小人。
孟子認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者的積極主動之外,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啟人心智。他認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種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識不到而無法注意培養(yǎng)它,通過教育,可以幫助人去思求、擴充 、發(fā)展這種善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盡心上》。由于客觀環(huán)境作用于人性變遷,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長期處于不良環(huán)境習染中的人,必然會喪失善良本心,孟子強調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尋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明人倫”。他強調不論什么時代,興學校、辦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倫”。
2、孟子強調道德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學生立志持志。他認為作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謂“尚志”?他進而釋之,“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無 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教導學生要志于仁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強調意志鍛煉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難和困苦其實正是對個人意志的最好鍛煉。他肯定逆境對道德修養(yǎng)、聰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痰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上》。
感謝邀請。?首先,孟子是個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熱愛教育的***。他說人生有三種最大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說明孟子是個熱愛教育崗位的老師。
孟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他說,君子尚志立志,要做個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學生專心致志,做學問不能三心二意,必須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說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沒有堅持的緣故。
第三,孟子要老師教給學生以規(guī)律,嚴格學生的行為,這叫做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四,孟子要學生積極發(fā)揮主體能動性,老師只能教給學生以原則,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這個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討厭好為人師的人,要求老師1必須做學習的榜樣,否則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機回答,不到之處,敬請指教。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一、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后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fā)展的基礎與條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實就是先天“四端”的展開。孟子不僅提出了“四端”說,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觀念以推廣“四端”說。所謂“良知”,即不經過考慮而生來就具有的知識。有時孟子統(tǒng)稱為“善心”。他認為善心不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相同。人性是善的,一個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動力來自于內部。但不否認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將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擴而充之,使其成為善德,另一方面擔負著把喪失的良心尋找回來的任務。
二、理想人格“內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jié)。
三、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四德作為道德內容。仁是發(fā)自內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是內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與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價值和意義不同,其中有大小貴賤之分。(2)尚志養(yǎng)氣。立大志,舍生取義。它是一種以正義培養(yǎng)起來的,是至大至剛之氣,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3)反求諸己,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最重自覺,講究內省,主張判別行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強調對社會規(guī)范再判斷,與孔子(4)磨練意志注重道德修養(yǎng)方法和意志的鍛煉。
關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幾個尤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這個思想無為是非常先進的,同時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認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來是善的,他主張人要清心寡欲,不要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這本作品中很好地體現了他的思想
同時,他還表達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主張舍生取義~
中華民族的中庸思想源于哪位思想家,哪本著作,盛行于哪個朝代?
《大學》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中庸》首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兩處都有一個“本”字,可以看出,《中庸》本來是承接《大學》而對“中”進行界定。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
不論是在政治方面主張正名,還是在修身方面以禮成仁,孔子始終都在主張通過一種恰當的方式來實現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與個人品行的完善。
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稱得上是恰當的呢?答案就是中庸之道。
在社會生活方面,孔子認為當時之所以會出現禮崩樂壞的現象,原因是人們沒有按照與自己身份相適合的規(guī)范去行事,只謀一己之利,自然會無所不用其極,這樣,人們便會走向極端,并最終導致社會***。
在個人品德方面,因為失去了禮的引導,美德的長養(yǎng)就會出現過與不及的情況,過者狂妄,不及者懦弱,兩者都不是完善的美德。因此,想要不走極端,既不過分也不至于不及,就要去其多余而補其不足,這就是中的標準。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過這樣兩句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熬又谔煜乱?,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兩句的意思就是以德立身的君子時時刻刻、一言一行都要以仁義為準則,不會因為私心或是環(huán)境的困苦而有所改變。
孔子將“中”視作一種標準,欲用其規(guī)范的對象就是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從這一角度來看,孔子的正名主張實際上就是其中庸思想在政治層面的顯現,而正名既以個體克己復禮、修身成德為必然要求,中庸也自然有了方***的意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傳統(tǒng)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傳統(tǒng)教育派教育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9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