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張履祥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張履祥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耕讀相兼是誰提倡的?
張履祥
張履祥還提出無論為農為士者,均須耕讀相兼,“雖肄《詩》、《書》,不可不令知稼穡之事;雖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詩》、《書》之義?!?a href="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tags-j-t.html"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5dfc4f46f730245d relatedlink">家庭對子弟實施的書本知識傳授與稼穡教育不可偏廢,不可流為虛名,耕則力耕,學則力學,須知“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義隧亡。” 張履祥認為,懂得稼穡的艱難,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子弟勤儉的作風,而且有助于鍛煉身體,促進身體健康,他說:“筋力有用也,逸則脆弱。”他還指出通過農業(yè)勞動亦可由此培養(yǎng)人堅強的意志,“磨練出一副精堅強忍智力”出來,并且由于從事農業(yè)勞動是一種重要的“治生”手段,對子弟自幼進行習耕教育,也能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耕讀相兼”是張履祥提出來的,他主張讀書者須知農事,務農者亦須讀書的和諧局面,無論農人還是士子都需幼時起就耕讀相兼。
"耕讀相兼"思想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家學淵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新時代開展青少年勞動教育仍有重要現實價值.應從優(yōu)化勞動教育內容,拓展勞動教育場所,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形成尊崇勞動的社會風尚等方面入手,探尋“耕讀相兼”。
劉蕺山代表作?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東,別號念臺,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
劉宗周曾在東林、首善等書院與高攀龍、鄒元標等講習,后筑蕺山證人書院講學其中。學宗王陽明,提倡“誠敬”為主,“慎獨”為功,人稱“千秋正學”。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祁彪佳等著名學者與氣節(jié)之士均出其門下,世稱“蕺山學派”。
代表作品有《劉蕺山集》《劉子全書》《周易古文鈔》《論語學案》。
劉宗周與黃宗羲的故事?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東,別號念臺,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天啟元年(1621年)為禮部主事,四年起右通政,參與東林黨活動,曾因上疏彈劾魏忠賢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為民。
崇禎元年(1628年)為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1641年)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因上疏與朝廷意見不合再遭革職削籍。
南明弘光朝復官,又因與馬士英、阮大鋮不合而辭官歸鄉(xiāng)。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傳到紹興時,正在進餐的劉宗周即推開食物慟哭絕食。期間,清貝勒博洛以禮來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二十三天,于閏六月初八日卒。
劉宗周曾在東林、首善等書院與高攀龍、鄒元標等講習,后筑蕺山證人書院講學其中。學宗王陽明,提倡“誠敬”為主,“慎獨”為功,人稱“千秋正學”。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祁彪佳等著名學者與氣節(jié)之士均出其門下,世稱“蕺山學派”。所著輯為《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
黃宗羲(1610.9.24-1695.8.12),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皷|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一生著述多至50余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象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tǒng)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與陜西李颙、直隸容城孫奇逢并稱“海內三大鴻儒”,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黃宗羲久病不起、與世長辭。享年85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張履祥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張履祥教育思想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