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漢代國防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漢代國防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漢代征兵制與唐代府兵制的比較?
二者皆是兵農合一的方式,但又是兩種不同的方式。
漢代征兵制的兵農合一,是寓兵于農,亦即是全農皆兵,把國防武裝寄托于農民的生產集團,生產集團同時即是武裝集團。
唐代府兵制的兵農合一,則是寓農于兵,在武裝集團里寄托生產,不是在生產集團里寄托武裝。
所以只能說是全兵皆農,而并非全農皆兵。
把武裝集團同時變成生產集團,每個軍人都要他種田,卻并不是要每個種田人都當兵。
漢代的邊塞以什么為主體?
漢代的邊塞主體大致自今遼河北,南折經(jīng)本溪縣東及寬甸西,越鴨綠江,至清川江北直至海邊。此邊塞直至漢末,是漢朝東北外邊防線。
在這條邊塞西段之南,還有一段內邊,稱為武州塞,或稱武周塞,大致在今山西左云縣附近,是漢朝初期守備匈奴南入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要道的防線,自漢武帝北伐匈奴后,此內邊失去其重要性。 兩漢邊塞,西漢與匈奴南北對峙,互相抗衡,漢朝為防御匈奴南犯,建筑防邊的長城,當時稱為邊塞,簡稱塞,或稱障塞。沿邊塞修筑障、城、亭、燧,是駐軍防戍的軍事建筑。
垣墻
漢代的邊塞,是一個龐大的國防工程體系。它的構成,并非“長城”一詞給人的印象那樣,只是接連不斷的一條城墻。實際上,這個體系是以垣墻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墩臺、烽堠和糧秣武庫等軍事設施,具有戰(zhàn)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藏等綜合功能,并配置有長期駐軍守備的線式防御工程整體。
如果按史實記載的話“漢軍威武”是說的哪個王朝的軍隊?
“漢軍威武”指的是漢朝部隊。陳寶國主演的《漢武帝》里面的西漢軍隊口號是"漢軍威武"。秦漢時期,中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高度發(fā)展。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軍隊先后征服了百越,俘虜了遠征的古羅馬軍隊,并且抗擊匈奴,擴大了漢朝的軍事實力。 漢武帝即位后,為構建強大的國防事業(yè),發(fā)展了養(yǎng)馬業(yè),并且重獎將士。到了漢武帝時期,產生了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漢朝的綜合實力到漢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漢軍威武”就是這樣來的。
漢代邊防要塞的墻叫什么?
天田。
在漢代,分布于沙漠地區(qū)的長城有的不筑墻體,而是利用“天田”代替墻體來進行防御。天田是在沙漠中布一條長長的沙帶,如果敵人入侵,會在沙地上留下清晰的活動印跡。如此來看,這里“廣田”的含義應該是與廣翰相通的,廣田的“田”字,在漢代亦有“沙漠”之意。
同是議和,漢朝和大宋為何走向了兩種結局?
漢宋兩個朝代議和性質不一樣。漢事主動,宋是被動。一個是權宜之計,一個是長期國策。一個是伺機待發(fā)。一個是不思進取。
更為準確的說,漢代的是和親而非議和。漢代最初的期望是通過和親加強雙方聯(lián)系。以同化匈奴部族的方式最終解決匈奴問題。同時,漢朝積極加強戰(zhàn)備。積蓄力量。為武力解決匈奴問題而準備。從來沒有放棄武力征服匈奴的手段。漢朝始終相信。武力解決是最好也是最佳方法。所以漢武帝才能夠攜文景兩代皇帝的財富最終解決匈奴問題。
宋代的議和是真正的議和。首先是宋代的國策決定的。崇文抑武是宋代的基本國策。兩宋的武將地位都不高。沒有武將的政治地位。如果說北宋的宋遼議和是雙贏的結局。但實際上從戰(zhàn)略角度來說,宋朝已經(jīng)輸?shù)袅?,使得北宋徹底的喪失了進取之心。也讓后來的宋代皇帝有了花錢買平安的意識和想法?;实奂热粵]有進取之心。朝臣就更是得過且過。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也最終都使得兩宋都是亡于外族之手。
由此可見,花錢永遠買不來和平。漢代的國防政策是值得借鑒的,但也不得不指出的是,漢代的匈奴只是一個部落而非國家,兩宋的金和元都已經(jīng)是和宋朝一樣的國家了,性質的不同,也導致漢宋對外政策的不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漢代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漢代國防教育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6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