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藝術教育界的三支大軍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界的三支大軍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宋代的太尉、樞密院、兵部、三衙的職能分工有什么不同?
太尉,是秦朝時期設立的官職。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tǒng)帥天下兵馬大權,歷朝均為正一品,在秦漢時期及隋朝,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宋朝開國后,趙匡胤害怕宰相權力過大,將軍、政、民三權分立,將太尉的權力進一步弱化,只是做為官員的升遷次序,并沒有實際的職責。到徽宗朝,宋徽宗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為武官之首,但是并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到了宋朝后期,老百姓害怕部隊的權勢,為了討好部隊的士兵,將普通的小兵也尊稱為太尉。
- 太尉高俅
樞密使,是唐后期才開始設立的一個官職,是樞密院主官,最初是由宦官出任樞密使一職。到五代時改由士人出任,后又一度由武將出任。后來,為適應連年戰(zhàn)爭的局面,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樞密使的職權擴大到了極限,樞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宋朝遵循了唐、五代的舊制,置樞密院,主要負責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等,只要是侍衛(wèi)諸班直、內(nèi)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等事情,都由樞密院說了算。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別掌管軍令和政令,合稱為“二府”,樞密院又稱“西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時候,樞密院要與中書省先后上殿。實際上,朝廷設立樞密院,只是為了進一步削弱宰相的權利,將兵權從宰相手里分出來。樞密院有調(diào)兵的權力,但是沒有指揮的權力。
- 宋徽宗時,太監(jiān)童貫曾出任樞密使
兵部是六部之一,源于三國魏五兵制,其最高長官稱為兵部尚書。宋朝時期的兵部負責兵衛(wèi)、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等事務。宋神宗元豐改制后,兵部職權稍微增加了一點,但是兵政大權歸樞密院,武官的選用歸吏部管。兵部下面設立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不負責軍隊的調(diào)動、作戰(zhàn)指揮等,只負責廂軍、民兵名籍,以及蕃兵封官加恩等事務,職責較輕。
- 宋朝時期的兵部官員
三衙是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宋朝初期,禁軍分為殿前司和侍衛(wèi)親軍。宋真宗時,將侍衛(wèi)親軍分為侍衛(wèi)親軍馬軍司和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后來將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步軍司)與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統(tǒng)稱三衙。雖然統(tǒng)稱三衙,但是各自都設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共九人,做為三衙的統(tǒng)兵長官。三衙的最高長官分別稱為馬帥,步帥,殿帥,合稱三帥。三衙有統(tǒng)兵之權,但是沒有調(diào)兵之權。
- 宋朝三衙士兵的裝扮
三衙雖然管轄全國的禁軍,但侍衛(wèi)馬軍司和侍衛(wèi)步軍司在名義上也管轄各地的廂軍。在宋朝,一般由文臣主持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實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統(tǒng)一部分兵力,便于互相制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
大家好,我是關中王,來回答:
1、樞密使,尊稱樞相。中國古代官名,負責統(tǒng)帥全國軍政。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樞密使、以宦官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達帝命,參贊軍機。
2、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顯然,這個職位比宰相、樞密使要低一級。如果把樞密院比作中央軍委的話,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職權比作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但是,他又比現(xiàn)在的“防長”、“總長”的權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權隨意調(diào)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相反,樞密使是“差遣”,是兩宋的最高軍政機關首長,但是樞密使這個職位本身沒有級別,其級別是靠擔任這一職位的官員本身的“官”來決定的。
舉個例子:狄青出任樞密使的時候,他的“官”是護國軍節(jié)度使,從二品;另一位北宋名將郭逵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為檢校太保,正二品;而南宋的韓世忠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已經(jīng)是正一品的太保了。兵部尚書就是掌握國家的士兵調(diào)動,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3、兵部尚書主兵籍、器仗,尚書在秦漢時是少府的屬官,初名尚書臺,三國時代,尚書臺脫離少府,成為全國政務的總匯。
兵部只處理國家軍隊的日常事務,軍隊費用的調(diào)撥,人員的安置,兵員的征召等,也處理一些戰(zhàn)爭計劃的制定。
樞密院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軍隊的調(diào)防,戰(zhàn)爭的動員,戰(zhàn)爭的指揮等都是樞密院的職責,同時也領導兵部的工作。
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中央軍委與國防部的關系
1、軍務重要程度不同。 兵部只處理國家軍隊的日常事務,樞密院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
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中,兵制最為關鍵和核心的內(nèi)容就是建立起樞密院——三衙體制。
宋代的樞密院,與中書省分管文武,宋人稱之為二府。中書省稱之為東府,樞密院為西府。樞密院長官衛(wèi)樞密使,除副使外,有時還增設簽樞密院事和同簽樞密院事,或者知樞密院事或者同知樞密院事來代替正副樞密使。宋代,參知政事等副相與樞密院長官合稱執(zhí)政。而執(zhí)政與宰相合稱執(zhí)宰。執(zhí)宰是宋代的最高行政長官。
但是,宋代同時沿用了唐代的六部制。尚書省下仍有兵部。樞密院實際上就與兵部重合,等于奪了兵部的權。
樞密院:
1,掌各路之防務、軍政。
2,樞密院審查司掌管武職人事、兵籍與士兵,六品下權歸兵部,檔案在樞密院,六至三品武職任命、遷補由樞密院建議。
3,樞密院職方館掌管地圖測繪、軍機檔案和情報收集。
4,檢閱司掌督察三衙訓練,發(fā)布演習命令等。
5,侍衛(wèi)司掌侍衛(wèi)事務。
6,凡軍國戰(zhàn)和攻守之策,由皇帝和政事堂(樞使列席)共同決策,樞密院會提供建議供參考,最終方案也由樞密院提出,讓皇帝選擇采納。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界的三支大軍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界的三支大軍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5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