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隴南市國防教育中心領(lǐng)導(dǎo)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guān)介紹隴南市國防教育中心領(lǐng)導(dǎo)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2021隴南一中錄取分數(shù)線?
隴南一中分數(shù)線694.5分。
隴南市第一中學原名武都縣初級中學,自1939年8月創(chuàng)辦以來,四遷校址,十一更校名。隴南一中是在欠發(fā)達地區(qū)興辦先進教育的典范,早在1953年就因為其優(yōu)秀的教學質(zhì)量被評為甘肅省重點高中。
1998年,學校過渡為獨立高中。2005年,隴南撤地建市,學校更名為“甘肅省隴南市第一中學”。 2008年5.12大地震中隴南一中老校區(qū)受災(zāi)嚴重,在市委、市***的親切關(guān)懷和深圳人民的大力援助下,學校于隴南市區(qū)城郊石坡壩新建校區(qū)。 2011年秋季開學,學校全面搬遷至新校區(qū)?,F(xiàn)有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約3000人。學校先后被評為省教育系統(tǒng)先進單位、省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省檔案工作示范單位、隴南市先進學校、文明單位、示范學校等。2014年,隴南市一中被甘肅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是隴南市僅有的一所省示范性高中和市直示范性高中。2014年12月,隴南市一中被評為首批甘肅省普通高***色實驗學校
綿陽市最具有影響力的人是誰?
文.羌人山里漢
綿陽,古稱“涪城”“綿州”。
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設(shè)涪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因城址位于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古就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xiāng)”之美譽。
綿陽,歷來為州郡治所,也是人文純粹的地方。
這里有:
黃帝元妃栽桑養(yǎng)蠶始祖.嫘祖
治水英雄夏朝開國圣君.大禹
功名祿位文昌帝君.張亞子
綿陽市最具有影響力的人是誰?肯定非唐代大詩人李白莫屬。
李白出生于綿陽的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他從小聰明過人,號稱青蓮居士,又稱“謫仙人”,是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青少年時期生活在江油,他的居住地現(xiàn)在被開辟為李白故里。李白故里有李白紀念館、李白故居、李白詩碑等旅游景點。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也是綿陽最具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歐陽修出生于綿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不僅文學造詣高,而且政治報負大,官至宋朝宰相。
甘肅各個城市之間有哪些“?!??
首先,我是甘肅人,很高興前一段時間我們的省會蘭州,走進了二線城市的行列。
那么,就有人說了,甘肅是一個二線城市拉著十幾個五線城市,這可以看做是對甘肅的冷嘲熱諷,但,我相信我們甘肅會發(fā)展起來的!
我認為,我們甘肅的文化是豐富的,各個城市間也有不少“?!?,讓我給大家捋一捋。
首先,說說蘭州。蘭州最好吃的是蘭州牛肉面,可是不知不覺聞名全國,甚至世界的,卻是蘭州牛肉拉面。
然后就是我們的慶陽了,甘肅各地區(qū)最為倔強的性格以及婚嫁高彩禮、氣走長慶油田等傳說位列甘肅省奇葩榜首,有個慶陽的朋友,性格很倔,我們都說他像頭倔驢。
還有就是,天水的“瓷娃娃”了,相比于其他地方,天水的水土不錯,也出了不少的名人,這也算是一個小“?!卑?。
最后,就說說我們的“河西酒廊”吧,甘肅是很愛喝酒的地區(qū),尤其是張掖酒泉這一片,酒文化很是了得,可以說是酒桌上歌聲不斷酒不停??!
所謂“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
還有一則資料,出自于明駝的《河西見聞錄》。明駝于民國22年(1933年)夏秋由蘭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費時7個月,行程萬里。民國23年(193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河西見聞錄》,以游記題材記述親見的河西各地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以及山川風物等。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河西官場中,通行著一種諺語:“金張掖、銀武威、銅山丹、鐵高臺”。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綜述》中引《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卷》云:“‘金張掖’、‘銀武威’的美稱,始于明代,源于水利?!倍般y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見于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書中說“銀武威不容樂觀”。
可見,“金張掖”、“銀武威”之說名氣較大,經(jīng)常在著作和媒體上被廣泛使用,人們也口口相傳,成為美談。
盡管我們經(jīng)常使用“金張掖”、“銀武威”這種說法,但它們得名之由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書中缺乏明確的記載。那么,“金張掖”、“銀武威”之說是怎么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據(jù)武威耆舊說,民國時有個貪官,外號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銀圓叫砣砣)。他先在張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撈了一筆,又聽說武威山川秀美,繁榮發(fā)達,便四下活動到武威當官,結(jié)果又撈了一筆。所以老百姓說他“張掖撈了金砣砣,武威又撈銀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從此,有了“金張掖”、“銀武威”之說。
第二種說法比較籠統(tǒng),說河西走廊是甘肅的好地方,人們用互文的修辭手法來說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張掖”、“銀武威”表示這 是兩塊好地方。
第三種說法用了地理五行學說,說張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為金,所以有了“金張掖”之說,相對于“金張掖”來說,武威就成了“銀武威”。
第四種說法源于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員奉旨到河西巡視,在途中他聽到了甘、涼兩地流傳很廣的一句民謠:“涼州不涼米糧川,甘州不干水湖灘?!彼叛蹧鲋轁M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卻到處是水,兩地氣候差異很大。當時甘州人把自己的家鄉(xiāng)贊譽為“銀甘州”,涼州人把自己的家鄉(xiāng)贊譽為“金涼州”。而這位朝廷官員則認為,根據(jù)甘、涼的氣候特征,應(yīng)該把甘、涼兩地的美稱互換,因為金有火性,銀具水性,銀來涼州,恰到好處。這雖然是一種美好的祝愿,但“金涼州”之名歷史上確實存在,2005年8月,甘肅省藏學研究專家組對武威市西夏博物館保存的藏文典籍進行考察、鑒定。在《藏文大藏經(jīng)》題記中記載道:“抄寫佛經(jīng)的善業(yè)功德完成于明代金涼州的甘珠爾殿”,說明涼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據(jù)此可知,涼州在明代時還有“金涼州”之稱。由此可知,這個傳說也值得推敲。
第五種說法,則是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謝繼忠教授撰寫的《淺談“金張掖”、“銀武威”的由來》一文。該文用歷史、經(jīng)濟與民俗的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釋。該文的出發(fā)點和靈感來自清代甘肅巡撫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給皇帝寫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說:“臣現(xiàn)在清理通省田賦,漸次就緒。查甘肅地處邊陲,山多田少,凡實在可以長年耕種之地俱經(jīng)照例升科。其科則有分晰金、銀、銅、鐵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總以金、銀川地為上等,山中平坡地為此等,銅、鐵陡坡地為下等。征賦亦各有差。”這幾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大意是,甘肅用來征收賦稅的土地分金、銀、銅、鐵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銀”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銅”、“鐵”2等。謝繼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賦稅征收的標準,以及張掖、武威的土地與賦稅征收情況和張掖、武威的人口狀況的基礎(chǔ)上,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其中包括三點:張掖屬‘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屬‘銀’等的土地,數(shù)量更大一些;張掖繳納的賦稅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通過元展成的奏折內(nèi)容這一歷史依據(jù)也說明,用金、銀、銅、鐵的等級,表達人們對一些地方水土條件與富庶程度的認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種表述方式。
由于沒有史料印證,那么辯論便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意義。前面《河西見聞錄》說到“在河西官場”流行“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那么,我們不妨再從官方的角度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析。明時期,張掖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zhèn)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對甘肅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重新審視,認識到了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國防地位,于是將陜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使其便于東西兼顧,并根據(jù)敵情,迅速作出反應(yīng)。這樣,甘州便成為明代甘肅鎮(zhèn)的“總會之地”,是明代經(jīng)略甘肅的大本營。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tǒng)軍駐地,節(jié)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zhèn)總兵。可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代,張掖在軍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對張掖、武威進行贊譽,則必然是張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張掖”、“銀武威”的稱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隴南市國防教育中心領(lǐng)導(dǎo)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隴南市國防教育中心領(lǐng)導(dǎo)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guān)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5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