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孔子論語的教育學思想是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孔子論語的教育學思想是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試論孔子仁的教育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他重視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要求人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yǎng)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
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 孔子的“寬”、“惠”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即在經(jīng)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寬刑罰而重教化.經(jīng)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 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為了行德政。
孔子還提出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論語》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他認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
孔子一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修養(yǎng)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tài)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親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zhèn)?,以德為主?/p>
論語中表示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
論語中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下是一些反映孔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句子:
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這句話強調(diào)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指出單純的學習不加思索會沒有收獲,而只是空想而不去學習實踐則會有陷入迷惑的風險。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孔子提倡持續(xù)學習并不斷溫習,認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令人感到喜悅的。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子路》)——孔子強調(diào)教育者的道德示范作用,認為教師自身行為端正,即使不用命令學生也會效仿,反之則命令無法得到有效執(zhí)行。
4. 因材施教——雖然《論語》中沒有直接出現(xiàn)“因材施教”四個字,但孔子的教學實踐中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他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差異來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意味著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具體技能,更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格,成為具備高尚品德和廣泛才能的君子。
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提倡誠實對待自己的知識水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此句反映了孔子對個人終身教育與自我修養(yǎng)的認識,每個年齡段都有相應的學習和認知目標。
8.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孔子鼓勵學生做事要勤奮敏捷,說話要謹慎,而且要接近有道德學問的人以求匡正自己,這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好學。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論語的教育學思想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孔子論語的教育學思想是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5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