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孔子教育宰予的主要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孔子教育宰予的主要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宰予與孔子的故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唐***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宰我,魯國人,字子我?!妒酚洝ぶ倌?**列傳》未記載其年齡。他口齒伶俐,擅長辭辯。拜在孔子門下以后,問道:“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環(huán)。
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鉆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a href="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tags-k-z-s.html"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6460a05d7ec6e0c3 relatedlink">孔子說:“只守喪一年,你內(nèi)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心安?!笨鬃诱f:“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在言語方面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他還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設這么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掉進井里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鬃诱J為宰予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認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宰予晝寢,被孔子罵作“朽木”和“糞土之墻”??鬃诱J為宰予言行不一,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從宰予那里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孔子與宰予三年守孝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②,期可已矣?!弊釉弧谩笆撤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燧:古代取人的器具。***:古代腿百鉆木取火,所用的木頭四季不同,一年輪一遍。
【譯文】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間,吃美食不覺得甘美,聽音樂不覺捍愉快,閑居在家也不覺得安適,因此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a href="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tags-x-h.html"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60cd271695c3391b relatedlink">小孩子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不也有在也父母的懷抱里得到三年愛撫嗎?"
***s://m.yuzhenhai***/view/201605/29961.html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教育宰予的主要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孔子教育宰予的主要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4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