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五樂藝術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五樂藝術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國五樂之首?
是古琴
皇帝對古琴音樂的重視,使古琴成為國樂之首
古琴是中華民族歷史最古老、最具藝術特征的土生土長的彈弦樂器。早在二千多年前,它就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就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國風》中還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jīng)》是兩千五百年前編輯成書的,古琴從產(chǎn)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寫到詩里收入《詩經(jīng)》,要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所以,說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比較符合歷史發(fā)展實際的。最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其列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就是對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地位的充分肯定。
古琴在每個歷史朝代都有它不同的發(fā)展,而宋代又是古琴藝術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期。無論在琴技手法的復雜多妙,還是琴曲創(chuàng)作內(nèi)容深度方面,都較之前有很大的突破。
唐代的音樂由于受到外來音樂的影響,古琴的文人音樂社會地位受到了巨大沖擊,但是到了宋代,古琴的地位被迅速恢復正統(tǒng)音樂的地位。宋代的若干皇帝也是古琴的熱愛者和收藏者。如宋太宗趙匡義身邊有著被當時稱為“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濟,還將古琴的七根琴弦增加為九根。宋徽宗趙佶設立了“萬琴堂”,搜集南北名琴,其中就有唐代造琴名匠雷威造的“春雷琴”,統(tǒng)治者的提倡對于促進古琴藝術的發(fā)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誰是最早制定禮樂制度的人?
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chuàng)建,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滅商后,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建立穩(wěn)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后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qū)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guī)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周公制禮規(guī)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征、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磐、鐘、柷等。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qū)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于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tǒng)治。
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a href="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tags-x-z.html"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8e298fd6f39c0ddb relatedlink">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薄吧鲜绿?,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彼f“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后來統(tǒng)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jù)這個理論。
那么禮樂制度有什么意義和作用呢?禮樂制度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fā)展,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tǒng)治的作用。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并逐漸趨于僵化。統(tǒng)治階級為了推行“統(tǒng)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五樂藝術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五樂藝術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venusilluminatedgifts.com/post/101891.html